病眼逢书不敢开,春泥谢容亦无来。
更无短计销长日,且绕栏干一百回。
不关老去愿春迟,只恨春归我未归。
最是杨花欺客子,向人一一作西飞。
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。宋代。杨万里。 病眼逢书不敢开,春泥谢容亦无来。更无短计销长日,且绕栏干一百回。不关老去愿春迟,只恨春归我未归。最是杨花欺客子,向人一一作西飞。
公元1167年(南宋孝宗乾道三年),杨万里由于张浚的推荐,任临安府教授。临安府即今浙江杭州,为南宋首都。“无忧馆”则是作者给自己寓所起的名号。南宋时代,最高统治者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,杨万里正是处在这样的大环境里,很难有所作为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宋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年12月版,第1062-1063页
第一首一二两句都是因果句:由于“病眼”,所以“逢书不敢开”,由于“春泥”所以“谢客亦无来”。而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来由,“更无短计销长日”,春末时节,日并不长,然而偏偏说“长日”,大概是从《诗经》的“春日迟迟”化来。这个“长”字,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无聊。因为越是无事可做,便越感到日长,这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厌恶。“短计”,即肤浅之计,“短”与“长”字相对,连个短计也还想不出来,真是无法打发这漫长的一天。
围绕栏杆行走,而且至于百回之多,这样写有点夸张,可是读者又感到真实,因为这正是绞尽脑汁想出的“短计”,他的“短计”,似平只有如此。这句话写得很具体,也很形象,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人,围绕着栏杆不停地打转转。
以上两句,特别是末句,质朴无华,形同口语,这正是杨诗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。
在百无聊赖中,不免思归了。作者此次寓居临安,是短暂的,没有多久,便由于“丁父忧”而回乡了。看来他很不习惯于这种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”的生活。
第二首“不关老去愿春迟”,暗点题目的“春尽”。春天己经过去,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。他明确表白这个愿望是“不关老去”的,究“愿春迟”的原因则是“只恨春归我未归”,这就道出了作者的积愫,也点出了题目的“旅怀”,原来是因为春已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缘故。“恨”字直贯“春归我未归刀。看到春归,“我未归”之恨愈甚。
“最是杨花欺客子”,又转向“杨花”杨花者,柳絮也,东风劲吹,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。“向人一一作西飞”,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,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,有意跟“客子”为难似的。杨万里江西吉州人,吉州在临安之西,杨花从临安西飞,飞向自己的故乡吉州。一个寄离临安的“客子”,而且对临安的生活又是厌倦,对西飞的杨花即既羡慕又嫉妒。
这两句的构思较之上两句尤为巧妙。周必大说:“诚斋(杨万里)大篇短章...状物姿态,写人情意,则铺叙纤悉,曲尽其妙,笔端有口,句中有眼。”(《宋诗纪事》五十引)“春归”已令人恨,更可恨者则是“杨花”,故用“最是”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“恨”:杨花无知,何能恼人?然而它的“一一向西飞”,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?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,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,说成是故意恼人。把西飞的杨花,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,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。不知道周必大的评论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构思,然而这种构思是的确够得上“写人情意,曲尽其妙”的。
杨万里。 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男,汉族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南宋杰出诗人,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、“南宋四大家”。
寓郭外别业。明代。陶益。 江郭侧径云一隈,石壁历乱悬莓苔。水长初逢鸂鶒浴,烟消远辨辛夷开。贤人无来孤象纬,俗物难遣空徘徊。祇应黯黯客怀恶,尺牍细行谁与裁。
琳老所居植竹发笋而草茁其傍作诗见寄为赋一。宋代。毛滂。 春风吹琅玕,夏长苍龙孙。未见拂云梢,已引鞭骥根。包藏霜雪姿,隐忍苔藓痕。其傍茁小草,同出东帝恩,恩深草先高,抱箨殊未掀。岁寒两何如,一笑凝诗魂。
和林治中雪诗五首。宋代。郑清之。 擘天滕六勇如貔,移下琼台扑凸奇。老尽青山真是幻,从渠白战更无诗。冯阑且喜明双目,嘶骑宁愁到十眉。羔酒不妨敲竹韵,园林正好乐清时。
再次辛字韵。明代。边贡。 远抛卮酒避芳辛,静对烟空月半轮。门掩绿苔真自逸,案堆黄卷不全贫。非才敢窃明时位,多病愁看故里春。诗侣钓朋俱出饮,也应回忆倦游人。
返照。明代。林光。 返照千林酒一卮,晚山刚对弄雏时。眼中触处成真乐,身外浮名总不知。元亮贫来还乞食,尧夫老去只游嬉。行云流水无穷意,老树精应不作疑。
山居诗二十四首 其四。唐代。贯休。 万境忘机是道华,碧芙蓉里日空斜。幽深有径通仙窟,寂寞无人落异花。掣电浮云真好喻,如龙似凤不须誇。君看江上英雄冢,只有松根与柏槎。